石漠山区如何实现绿色崛起-新华网
新华网 > 广西 > 政务信息推广 > 正文
2023 12/08 09:50:51
来源:广西日报

石漠山区如何实现绿色崛起

字体:

  【原标题】石漠山区如何实现绿色崛起——看忻城县获全国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背后的探索实践

乐滩水电站。 潘显高/摄

北更乡村民忙着采摘金银花。蓝德龙/摄

在遂意乡朝公村,蜂农和志愿者正在割蜜。 蓝春青/摄

在忻城茧丝绸产业园生产车间,工人正在作业。韦雨淇/摄

  调研主题:石漠化地区如何实现绿色发展

  调研关键词:石漠化 绿色发展 “两山”实践 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

  调研时间:2023年10—11月

  调研地点:忻城县

  10月28日,忻城县被命名为第七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成为该批广西获此殊荣的唯一县份。

  忻城县是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、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选定示范点之一。近年来,忻城县在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道路上,守牢发展和生态“两条底线”,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,以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引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
  在“两山”实践中,忻城从“资源索取”式老路向“生态回馈”式新路易辙,创新实施了红渡镇“蚕舞银丝”赋能乡村振兴、北更乡“点石成金”石漠化综合治理、思练镇“牛羊兴业”生态种养循环和红水河流域“碧水淘金”产业融合发展等一批典型实践项目,让“红水”变成绿水,让“石山”变成青山。“绿水青山”的转化实践,为广西“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居全国首位”贡献忻城力量和经验。

  A 石山丛中靠什么发展?

  依——依托资源,涵养生态

  红水河浩荡奔流。大河之畔,忻城如碧绿明珠,矗立于山环水绕之间。

  这方自然山水,是赏赐,也是吝啬——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,忻城县面临“九分石头一分土”的现实。“农人锄着地,忽然发现少了一块地。拿开草帽,才知被盖在草帽下。”当地流传的段子,道出了山多地少的现实,也说明了在石山丛中刨食之不易。

  嶙峋石山,靠什么发展?忻城以“依托”“涵养”思维,在困境中谋出路。

  红水河从忻城县西北入境,流经遂意、红渡、新圩、果遂等乡镇。沿河两岸翠竹成行,碧树婀娜,生态优美。红水河上的乐滩水电站,让湍急河水蓄出“高峡出平湖、绿水映青山”的壮景。

  “我们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业,让群众端上旅游‘金饭碗’。”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樊绍光介绍,该县加强文旅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,形成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式,让文旅融合效益最大化。

  几年来,该县结合地理环境,积极打造红水河流域“碧水淘金”产业融合发展模式——

  以红水河生态景观资源为核心,围绕沿线生态振兴、产业振兴工程,以流域治理为主要手段,挖掘乐滩水电站经济价值、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。在清理河面“乱搭乱盖”大棚房的同时,指导沿岸乡村生态旅游开发,推动“生态+农业+旅游”产业融合发展。

  忻城乐滩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内,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桂中治旱工程就从这里取水。该县先后投入8400多万元,用于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,实施河岸植被恢复、垃圾截污与废弃物清理、网箱与采砂船清理、土著鱼类增殖放流、环境综合治理等。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功能,维护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。

  红渡镇是该县最临近红水河的乡镇之一。忻城县投入180万元,在该镇六纳村修建旅游停车场、游客服务中心、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。此外,该镇实施村屯道路硬化、修建蓄水池及供水管网,改善了村容村貌,让乡村风貌美起来。

  “我们还联动各部门,在红水河沿岸示范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、垃圾集中收集、村庄绿化、改厨改厕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忻城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胥柳军说。

  “碧水淘金”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,让浑水秃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10年来,乐滩水电站工业总产值达67.2亿元。乐滩湿地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,带来旅游收入500万元。

  其中,红渡镇六纳村最是受益。该村借助依水地理优势、桑蚕产业生态优势,开发游船观光、生态养生度假、乡村文化体验、休闲农业体验等产品,提高旅游吸引力;桑黄、桑葚酒、桑叶茶、桑叶菜等乡村生态美食让游客增加玩兴,提升旅游体验感。

  “六纳村的美丽蝶变,得益于红水河流域‘碧水淘金’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。”红渡镇六纳村党总支书记莫秋兰介绍,六纳村每年接待游客约1.2万人次,带动乡村旅游经营收入约100万元。

  B 如何定位方能长效发展?

  宜——因地制宜,因势利导

  要保护,还是要发展?面对抉择,忻城县以“宜”字思维定位产业布局,立足资源禀赋,着眼长效常治,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“双赢”。

  宜耕则耕、宜桑则桑、宜牧则牧。忻城在守好耕地红线的前提下,对饲草充足、适宜牧业的地方,大力引进牛羊产业。

  以思练镇为核心,该县成功引进南方牛都、澳湖羊等全产业链龙头项目,建立实施“生态种植—秸秆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—畜禽养殖—养殖废弃物处理—有机肥还田”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,实现养殖产业污染减量化、资源化发展。2022年,全县肉牛出栏2.91万头、肉羊出栏8.154万只。

  如果说传统牧业是向自然要“绿”,忻城县则是注重开发“草牧业”,促进良性循环发展。该县出台各项优惠政策,鼓励群众流转土地种植牧草,成立草业公司、合作社,走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(分公司)+村集体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实现牧草产业化、规模化生产,保障饲草供应,同时保护“绿意”。

  目前,中投牧业的“南方牛都”项目促进县域内草料公司租用农户土地1923亩种植牧草,惠及农户885户,带动用工39人,户均增收2500元。为满足养殖需求,该项目全年向53家草料公司收购牧草2.83万吨。项目达产后,预计辐射带动全县110个养牛合作社,受益人口约15万人。

  “种草养牛”模式让思练镇练江村养牛大户莫仁章尝到甜头。2022年,他一年销售肥牛和牛犊1000多头,扣除成本后,收益约80万元,牧草用不完还能以约500元/吨的价格出售。

  在思练镇桃源林场,这里有光大牧业澳湖羊全产业链项目的核心种羊基地。项目总投资2.188亿元,年生产销售3万只种母羊,项目包括肉羊屠宰深加工食品厂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、肉羊大数据中心、配合饲料厂。

  “这里良好的生态气候、丰富的饲草资源,为我们企业发展生态肉羊产业、打造‘壮美羊’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”光大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树说,目前基地存栏1.7万只,今年已销售公羊及母羊5000多只,收入1500万元。待项目全部达产后,将辐射周边肉羊养殖合作社150个,带动全县30万只肉羊出栏,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。

  C 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?

  以——以人为本,绿色人居

  “任豆树下金银花,治了环境又发家,先摘花来后收树,石头山上能致富。”“两山”理念的光芒,在当地以山歌的形态广为传唱。

  忻城县始终坚持“生态优先、以人为本”原则,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。

  该县将石漠化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,引导北更、遂意、古蓬、红渡、思练等乡镇群众,大面积种植任豆、竹子、桑树、油茶等经济林木,以及草珊瑚、金钱草等林下经济作物,任豆、桑树下还套种金银花。

  北更乡曾是忻城县石漠化最严重的乡镇之一。该县在北更乡以“点石成金”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,打造“治石”样板——将林业产业与林下经济结合,引导群众选择“任豆+竹子”“任豆+桑树”“金银花纯林”等多种石山造林模式。其中,“任豆+桑树”混交林主要用于坡耕地造林,“任豆+金银花”混交林主要用于石山坡耕地和石山造林,任豆纯林主要在低丘、低山、石山全坡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。

  以产业发展带动石漠化治理,北更乡在封山育林、退耕还林、植树造林、产业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工作的“组合拳”中,增加了森林植被恢复,有效遏制土地石漠化。如今,北更乡成为中国有名的“金银花之乡”。2022年,该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、干花产量1120吨、产值达5300万元,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元,辐射全县种植金银花10.6万亩。

  “我们独辟蹊径,‘绿’中淘金,让绿色生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。”忻城县林业局局长蓝日光介绍,该县林业部门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,推动森林资源培育转型升级,延伸绿色产业链。

  石漠化治理,久久为功,久久显功。目前,忻城县森林覆盖率较2012年增长了8.5%,达到67.22%;石漠化面积由2011年的945.6平方公里减少到832.52平方公里。

  当前,忻城县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,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%。大地绿色葱茏、河水清澈、空气清新、水土流失减少。

  水环境质量提高了,长寿人口随之增多。今年10月,该县经专家认定,长寿人口比例远超“世界长寿之乡”的评定标准,通过了“中国长寿之乡”认定。

  D 传统产业如何谋求发展新路?

  易——易辙更张,顺势突围

  “当前,忻城县在守正创新中突围发展,大力实施‘农业稳县’‘生态立县’发展战略,全力推动绿色发展、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,打通‘绿水青山’与‘金山银山’的双向转换通道,努力打造成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、生活空间宜居舒适、社会空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美丽新家园。”忻城县县长沈国章说。

  如今,忻城县的两个传统“虫”产业,见证绿色发展实效——

  一是桑蚕。发展桑蚕产业,对生态环境要求高。忻城县能巩固“全国桑蚕第二大县”的地位,是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体现。该县实施“蚕舞银丝”赋能乡村振兴模式,实现农民稳定增收。

  该县重拳治理污染,取缔污染企业,致力发展桑蚕产业。目前,该县桑园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,2022年鲜茧产量近4.1万吨,产值21.21亿元。

  红渡镇六纳村,可谓促进桑蚕产业富民增收的样板示范。该村种桑面积1050亩,以前村民固守传统技艺,桑蚕产业经济价值不凸显。近年来,为破解传统产业发展难题,该村开创“桑园管理网格化、小蚕饲育自动化、大蚕饲养机械化、技术服务网络化、综合利用链条化”的“五化”技术标准工作模式,推进桑蚕产业由粗到精的嬗变。

  以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。2020年忻城县以粤桂协作为桥梁,引进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项目,入驻红渡镇工业园区。项目一期于2021年7月开机试产,至今产值近1亿元。

  该项目的实施,改变了忻城县茧丝绸产业结构单一、农产品商品率低的状况,以精深加工带动桑蚕生态种养,促进茧丝绸提质增效,以现代科技带动茧丝绸加工集约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实现桑蚕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。项目的落户,还带动忻城县及周边县市桑园改良面积50万亩以上。

  二是蜜蜂。在遂意乡,养蜂产业的兴起,是蜜源增多、植被覆盖率提升的有力佐证,也是促进生态恢复、保护植被的绿色发展路径。群众依托生态宜人和蜜源丰富的优势,大力发展石山蜂蜜产业,蜂蜜产业已覆盖11个村,涉及养蜂群众800多户,养蜂数量近2800箱。群众生活逐渐“甜蜜”起来。

  绿水青山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巨大财富。忻城县在绿色生态发展中,走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“绿色”路径,享有“桑蚕之乡”“金银花之乡”“珍珠糯玉米之乡”等美誉。(蒙进煌 卢彬彬 蓝春青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周敏】